蘇丹共和國-國家基本情況及注意事項 |
國家全名:蘇丹共和國 (The Republic of the Sudan)
蘇丹國土面積約250.6萬平方公里。位于非洲東北部,紅海西岸,是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。西接利比亞、乍得、中非共和國,南毗剛果(金)、烏干達、肯尼亞,東壤埃塞俄比亞、厄立特里亞。東北瀕臨紅海,海岸線長約720公里。境內大部為盆地,南高北低。中部為蘇丹盆地;北部為沙漠臺地,尼羅河以東為努比亞沙漠,以西為利比亞沙漠;西部是科爾凡多高原和達富爾高原;東部為東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亞高原的西斜坡。南部邊境的基涅提山海拔3187米,為全國最高峰。尼羅河南北縱貫全境。蘇丹全國氣候差異很大,自北向南由熱帶沙漠氣候向熱帶雨林氣候過渡。蘇丹盛產阿拉伯樹膠,其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之首,蘇丹因此也被譽為“樹膠王國”。
蘇丹首都:喀土穆,人口近600萬(1999年)。最熱月為5月(26至42℃),最冷月為1月(16至32℃)。
蘇丹國旗:呈橫長方形,長與寬之比為2∶1。靠旗桿一側為綠色等腰三角形,右側為三個平行且寬度相等的寬條,自上而下依次為紅、白、黑三色。紅色象征革命,白色象征和平,黑色象征屬非洲黑色人種的南方居民,綠色象征北方居民所信奉的伊斯蘭教。
蘇丹國徽: 為一只舒展雙翼的雄鷹。鷹上端的飾帶上用阿拉伯文寫著“勝利屬于我們”,下端的飾帶上寫著“蘇丹共和國”。
蘇丹人口:3539萬全國有19個種族,597個部落。其中,黑人占52%,阿拉伯人占39%。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,使用者占總人口的60%。通用英語。70%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,多屬遜尼派,主要居住在北方,南方居民多信奉原始部落宗教及拜物教,僅有5%的人信奉基督教,多居住在南方和首都喀土穆。人口增長率2.7%,人均壽命56.4歲,14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45%。
蘇丹簡史:19世紀初埃及侵占蘇丹。19世紀70年代,英國始向蘇丹擴張。1881年蘇丹宗教領袖穆罕默德·艾哈邁德領導蘇丹人民反抗英、埃入侵,1885年建立馬赫迪王國。1898年英國重占蘇丹。1899年由英、埃“共管”。1951年埃及廢除“共管”協定。1953年英、埃達成蘇丹自決的協議。1953年成立自治政府,1956年1月宣布獨立,成立共和國。1969年尼邁里軍事政變上臺,改國名為蘇丹民主共和國。1985年達哈卜軍事政變上臺,改國名為蘇丹共和國。1986年蘇丹舉行大選,薩迪克·馬赫迪出任總理。1989年6月30日,巴希爾軍事政變上臺,成立“救國革命指揮委員會”。1993年10月,救國革命指揮委員會解散,巴希爾改任總統,并在1996年3月和2000年12月的總統大選中連任。
蘇丹政治:1973年4月實行首部憲法,1985年4月廢止。同年10月頒布過渡憲法,1989年6月30日廢止。1989年6月30日,頒布并實行新憲法,規定蘇丹是多種族、多文化、多宗教國家,國家實行建立在聯邦制基礎上的非中央集權制;總統是國家主權的最高代表,軍隊最高統帥,擁有立法、司法、行政最高裁決權,由全民選舉產生,任期5年,可連選連任一屆;議會為立法機構;司法獨立;確立言論、結社自由原則和政治協商原則;宗教信仰自由,各宗教平等相處,南北方公民與義務平等。2002年4月,全國大會協商會議就修憲問題作出決定,取消總統任期兩屆的規定,可連選連任。2005年9月,蘇丹總統巴希爾頒布總統令,宣布組建民族團結政府。新政府獲得蘇丹各政治力量的參與,是落實全面和平協議的重要步驟。
蘇丹經濟:蘇丹是聯合國宣布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。蘇丹經濟以農牧業為主,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%。蘇丹的經濟作物阿拉伯樹膠、棉花、花生和芝麻等在農業生產中占重要地位,大多數供出口,占農產品出口額的66%。其中,阿拉伯樹膠種植面積504萬公頃,年均產量約3萬噸,占世界總產量的60%至80%;長絨棉產量居世界第二;花生產量居阿拉伯國家之首、世界前列;芝麻產量在阿拉伯和非洲國家中居首位,出口量占世界的一半左右。另外,蘇丹的畜產品資源在阿拉伯國家中名列第一,在非洲國家中名列第二。
蘇丹自然資源豐富,有鐵、銀、鉻、銅、錳、金、鋁、鉛、鈾、鋅、鎢、石棉、石膏、云母、滑石、鉆石、石油、天然氣和木材等。森林面積約6400萬公頃,占全國面積23.3%。蘇丹水力資源豐富,有200萬公頃淡水水域。
近幾年,蘇丹建立起石油工業,經濟狀況不斷得到改善。目前,蘇丹在非洲國家中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。2005年,蘇丹國內生產總值265億美元,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68.6美元。
蘇丹簽證:蘇丹商務簽證代辦流程